全球热议:鲫鱼好吃 就怕刺多?“无刺鲫鱼”研究成功!

2023-05-15 07:54:14 | 来源:都市快报

作为鱼类遗传育种学家,桂建芳院士40年专注研究“一条鱼”,让味美价廉的鲫鱼跃上千家万户的餐桌。如今,他步履不停,带领团队创制“无刺鱼”,希望为老百姓解决“吃鲫鱼挑刺儿难”的问题。经过两年研究,已经筛选出200多条无肌间刺的银鲫,下一步将进行大量繁育。

吃鱼不再有吐刺烦恼,你期待“无刺鲫鱼”被端上餐桌吗?

你吃到的每10条鲫鱼中 有7条都出自他的团队


(相关资料图)

1984年,桂建芳从武汉大学硕士毕业,从事鱼类染色体研究。在毕业答辩会上,他被时任中科院水生所遗传育种研究室主任的蒋一珪看中,应邀加入团队。“当时,蒋一珪先生在鲫鱼的育种方面起了个头,发现这种鱼可以单性雌核生殖,并培育出了异育银鲫。”

桂建芳说,当时,中国农产品市场逐渐开放,鲫鱼的价格从一斤两三毛一下子提升到七八块,甚至将近十块一斤。刚毕业参加工作的他月工资收入六十多元,仅够买七八斤鱼,他下定决心:“要提高鱼类的产量和养殖面积,一定要让老百姓都吃得起鱼。”

次年,29岁的桂建芳开始研究银鲫,在全国大江、大河、大湖50多个样点,餐风饮露、不辞辛苦,取样4000多条,用分子标记进行遗传评价。

在包括桂建芳在内的水生所三代科学家的科研攻关下,他们连续培育出异育银鲫“中科3号”和“中科5号”等新品种,大大提高了鲫鱼养殖的产量和品质,让美味的鲫鱼跃上百姓桌。

“与高背鲫相比,‘中科3号’的生长速度提高了20%以上,它的身体比较瘦长,出肉率也比高背鲫提高了6%左右;‘中科5号’则抗病能力更强。”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每人平均一年才能吃上一条鱼。今天,中国人平均每人每周可以吃上一条重约0.9千克的鱼。

目前,在我国鲫鱼养殖中,桂建芳团队培育的“中科3号”和“中科5号”占鲫鱼主养区产量的70%左右。这意味着中国人食用的每10条鲫鱼中,就有7条出自水生所桂建芳团队。

桂建芳还将新品种免费赠送给湖北、广东、江苏等地的苗种繁殖场,并上门进行苗种繁育技术指导,奔赴全国各地开展养殖技术培训。银鲫新品种的广泛养殖,加快了中国鲫鱼种业和产业的发展速度。1983年,中国鲫鱼总产量为4.8万吨,2021年这个数字变成了278.4万吨。

已经筛选出200多条“无刺鱼”

下一步将进行大量繁育

鲫鱼炖汤味道鲜美,富有营养价值。然而,鲫鱼身上的小刺儿最多可达到80多根,在水生物领域被称为肌间刺,这成为人们对鲫鱼肉望而却步的原因。

为了解决“吃鲫鱼挑刺儿难”的问题,桂建芳团队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找到并敲除了控制鲫鱼生长肌间刺的基因功能。他们与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的高泽霞教授合作,经过两年研究,已经筛选出200多条无肌间刺的银鲫,下一步将进行大量繁育。

肌间刺被敲掉了,会不会影响其他的基因性状?是不是安全?影不影响食用的味道?桂建芳表示,这些都要通过后期试验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基因编辑,就像修改文章,把基因做剪辑或者修饰,让它不发挥作用,肌间刺就长不出来了。基因编辑技术比20年前的基因转移、基因工程更安全,技术本身给有机体的改变更少,这种改变又更加定向、有效。”桂建芳说。

桂建芳表示,遗传育种技术目前在农业、医学等领域均获得了较快的应用。“一个技术,你没有抢占到制高点,你发展得慢了,意味着你就落后了,中国的(技术)绝对不能落后。”

我国另一支研究团队 也研究成功“无刺”鲫鱼

此前有报道,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研究所使用基因编辑育种方法培育出无肌间刺(俗称鱼刺)的鲫鱼第三代群体,剔除了鲫鱼体内肌间刺,只留下了脊椎和大的骨骼。

据悉,自2009年起,该研究所就在国内率先开展鲤科鱼类肌间刺选育研究。研究团队首先确定了大概方向,从生命的“密码”——基因入手,从鱼刺中提取出肌间刺相关的1600多个候选基因。2018年,他们利用基因编辑技术鉴定到bmp6基因,率先应用于斑马鱼,在国际上首次获得无肌间刺斑马鱼突变体。从2019年开始,他们将bmp6基因应用于鲤科鱼类无肌间刺种质创制。

该团队专业方向带头人匡友谊带领课题组成员开展鱼类肌间刺发育机制研究。他表示,2020年团队成功培育了第一代无肌间刺鲫鱼,成功率为12.96%,2021年的第二代成功率为19%,2022年初完成了无肌间刺鲫鱼规模化繁育,在哈尔滨试验基地获得发育正常的无肌间刺鲫鱼第三代群体2万余尾,无刺比例100%。

从表面看,无肌间刺鲫鱼和正常鲫鱼并没有什么区别。该研究所表示,这项新技术采用基因编辑技术创制出无肌间刺鲤科鱼类新种质,结束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关于肌间刺是否可选育的全球争论。

一种新品种鱼类从培育到市场化生产、养殖、上市,还需要经过严格的试验性评估以及国家有关部门按照相关制度进行的严格审批。只有完成了这些之后,才能考虑进行生产性推广。不过,研究团队充满信心。

在研究过程中,团队充分考虑了新品种的生物安全性。研究员匡友谊称,自年初以来,团队一直在进行生态安全评估,包括它们的游泳能力、抗冻能力和繁殖能力,以及被捕食的风险。

匡友谊表示,“我们正在进行不育品种的开发,这可以帮助消除基因编辑鱼类在野外可能造成的影响。”目前,新品种的研发工作仍在进行中,预计2025年完成研究。

作为鱼类遗传育种学家,桂建芳院士40年专注研究“一条鱼”,让味美价廉的鲫鱼跃上千家万户的餐桌。如今,他步履不停,带领团队创制“无刺鱼”,希望为老百姓解决“吃鲫鱼挑刺儿难”的问题。经过两年研究,已经筛选出200多条无肌间刺的银鲫,下一步将进行大量繁育。

吃鱼不再有吐刺烦恼,你期待“无刺鲫鱼”被端上餐桌吗?

你吃到的每10条鲫鱼中 有7条都出自他的团队

1984年,桂建芳从武汉大学硕士毕业,从事鱼类染色体研究。在毕业答辩会上,他被时任中科院水生所遗传育种研究室主任的蒋一珪看中,应邀加入团队。“当时,蒋一珪先生在鲫鱼的育种方面起了个头,发现这种鱼可以单性雌核生殖,并培育出了异育银鲫。”

桂建芳说,当时,中国农产品市场逐渐开放,鲫鱼的价格从一斤两三毛一下子提升到七八块,甚至将近十块一斤。刚毕业参加工作的他月工资收入六十多元,仅够买七八斤鱼,他下定决心:“要提高鱼类的产量和养殖面积,一定要让老百姓都吃得起鱼。”

次年,29岁的桂建芳开始研究银鲫,在全国大江、大河、大湖50多个样点,餐风饮露、不辞辛苦,取样4000多条,用分子标记进行遗传评价。

在包括桂建芳在内的水生所三代科学家的科研攻关下,他们连续培育出异育银鲫“中科3号”和“中科5号”等新品种,大大提高了鲫鱼养殖的产量和品质,让美味的鲫鱼跃上百姓桌。

“与高背鲫相比,‘中科3号’的生长速度提高了20%以上,它的身体比较瘦长,出肉率也比高背鲫提高了6%左右;‘中科5号’则抗病能力更强。”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每人平均一年才能吃上一条鱼。今天,中国人平均每人每周可以吃上一条重约0.9千克的鱼。

目前,在我国鲫鱼养殖中,桂建芳团队培育的“中科3号”和“中科5号”占鲫鱼主养区产量的70%左右。这意味着中国人食用的每10条鲫鱼中,就有7条出自水生所桂建芳团队。

桂建芳还将新品种免费赠送给湖北、广东、江苏等地的苗种繁殖场,并上门进行苗种繁育技术指导,奔赴全国各地开展养殖技术培训。银鲫新品种的广泛养殖,加快了中国鲫鱼种业和产业的发展速度。1983年,中国鲫鱼总产量为4.8万吨,2021年这个数字变成了278.4万吨。

已经筛选出200多条“无刺鱼”

下一步将进行大量繁育

鲫鱼炖汤味道鲜美,富有营养价值。然而,鲫鱼身上的小刺儿最多可达到80多根,在水生物领域被称为肌间刺,这成为人们对鲫鱼肉望而却步的原因。

为了解决“吃鲫鱼挑刺儿难”的问题,桂建芳团队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找到并敲除了控制鲫鱼生长肌间刺的基因功能。他们与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的高泽霞教授合作,经过两年研究,已经筛选出200多条无肌间刺的银鲫,下一步将进行大量繁育。

肌间刺被敲掉了,会不会影响其他的基因性状?是不是安全?影不影响食用的味道?桂建芳表示,这些都要通过后期试验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基因编辑,就像修改文章,把基因做剪辑或者修饰,让它不发挥作用,肌间刺就长不出来了。基因编辑技术比20年前的基因转移、基因工程更安全,技术本身给有机体的改变更少,这种改变又更加定向、有效。”桂建芳说。

桂建芳表示,遗传育种技术目前在农业、医学等领域均获得了较快的应用。“一个技术,你没有抢占到制高点,你发展得慢了,意味着你就落后了,中国的(技术)绝对不能落后。”

我国另一支研究团队 也研究成功“无刺”鲫鱼

此前有报道,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研究所使用基因编辑育种方法培育出无肌间刺(俗称鱼刺)的鲫鱼第三代群体,剔除了鲫鱼体内肌间刺,只留下了脊椎和大的骨骼。

据悉,自2009年起,该研究所就在国内率先开展鲤科鱼类肌间刺选育研究。研究团队首先确定了大概方向,从生命的“密码”——基因入手,从鱼刺中提取出肌间刺相关的1600多个候选基因。2018年,他们利用基因编辑技术鉴定到bmp6基因,率先应用于斑马鱼,在国际上首次获得无肌间刺斑马鱼突变体。从2019年开始,他们将bmp6基因应用于鲤科鱼类无肌间刺种质创制。

该团队专业方向带头人匡友谊带领课题组成员开展鱼类肌间刺发育机制研究。他表示,2020年团队成功培育了第一代无肌间刺鲫鱼,成功率为12.96%,2021年的第二代成功率为19%,2022年初完成了无肌间刺鲫鱼规模化繁育,在哈尔滨试验基地获得发育正常的无肌间刺鲫鱼第三代群体2万余尾,无刺比例100%。

从表面看,无肌间刺鲫鱼和正常鲫鱼并没有什么区别。该研究所表示,这项新技术采用基因编辑技术创制出无肌间刺鲤科鱼类新种质,结束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关于肌间刺是否可选育的全球争论。

一种新品种鱼类从培育到市场化生产、养殖、上市,还需要经过严格的试验性评估以及国家有关部门按照相关制度进行的严格审批。只有完成了这些之后,才能考虑进行生产性推广。不过,研究团队充满信心。

在研究过程中,团队充分考虑了新品种的生物安全性。研究员匡友谊称,自年初以来,团队一直在进行生态安全评估,包括它们的游泳能力、抗冻能力和繁殖能力,以及被捕食的风险。

匡友谊表示,“我们正在进行不育品种的开发,这可以帮助消除基因编辑鱼类在野外可能造成的影响。”目前,新品种的研发工作仍在进行中,预计2025年完成研究。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新闻

全球热议:鲫鱼好吃 就怕刺多?“无刺鲫鱼”研究成功!

瞄准AR/VR无线传输应用,迈矽科毫米波Wi-Fi芯片MSTR202具有哪些优势?

每日动态!男子六段训练法

新风全热交换器进出风口间距 新风全热交换器

热点聚焦:第三届长沙国际工程机械展汇聚四海客商 三一重工等龙头企业携尖端产品亮相

今日讯!道德经的主张是什么 道德经是谁写的

官方通报山西兴县重大刑案,山西发生重大刑案已致7死11伤

男性憋尿惩罚流程表 别劝_男性憋尿惩罚流程

环球热议:周鸿祎宣布上线!最新发声:不会用GPT未来将被淘汰掉

知情人爆料:Gala转会LNG失败,因为RNG开价太高!Ming应该不打了 今亮点

女子把变心男友送的黄金卖了14万出国旅游散心

天天日报丨国六b标准落地前夜:雪铁龙再砍8万,其他车企跟吗?

妙手画扇、DIY手作、晒妈行动……杭州学子花式祝福母亲节

【世界报资讯】刷宝赚钱app下载安装_刷宝赚钱

如何修补 Rubbermaid 垃圾桶_14岁女孩送什么礼物给她_世界微资讯

最新新闻

全球热议:鲫鱼好吃 就怕刺多?“无刺鲫鱼”研究成功!

瞄准AR/VR无线传输应用,迈矽科毫米波Wi-Fi芯片MSTR202具有哪些优势?

每日动态!男子六段训练法

新风全热交换器进出风口间距 新风全热交换器

热点聚焦:第三届长沙国际工程机械展汇聚四海客商 三一重工等龙头企业携尖端产品亮相

今日讯!道德经的主张是什么 道德经是谁写的

官方通报山西兴县重大刑案,山西发生重大刑案已致7死11伤

男性憋尿惩罚流程表 别劝_男性憋尿惩罚流程

环球热议:周鸿祎宣布上线!最新发声:不会用GPT未来将被淘汰掉

知情人爆料:Gala转会LNG失败,因为RNG开价太高!Ming应该不打了 今亮点

女子把变心男友送的黄金卖了14万出国旅游散心

天天日报丨国六b标准落地前夜:雪铁龙再砍8万,其他车企跟吗?

妙手画扇、DIY手作、晒妈行动……杭州学子花式祝福母亲节

【世界报资讯】刷宝赚钱app下载安装_刷宝赚钱

如何修补 Rubbermaid 垃圾桶_14岁女孩送什么礼物给她_世界微资讯

热点!古人用乌鸦反哺比喻什么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是什么意思

【天天新视野】郭台铭在金门发表“和平宣言”

斗罗:一级神曝光,站在C位的不是海神,罗刹神也靠边站着

篮球控球训练方法_篮球控球训练方法介绍 环球观焦点

管理当局声明书是外部证据吗(管理当局声明书)-天天观点

硬脂酸是什么护肤功效_硬脂酸是什么

夏季驱蚊三招_百事通

环球动态:钩鼻海蛇图片_钩鼻海蛇

中超甲乙积分榜!大连人队被绝杀,青岛西海岸确认继续领跑中甲 天天要闻

一只羊多少钱2023 一只羊多少钱

战机供油系统“门道”不少 焦点速看

5月15日起 厦门这条BRT专线暂停运营 当前头条

因爱携手共育,合力赋能成长!郑州市管城回族区中心幼儿园举行家委会暨伙委会活动|信息

环球今日讯!全国防灾减灾日丨警惕!两天两起 8人遇难!

重磅!特斯拉取消强制单踏板模式 快看